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云南河口县薄竹管(20雄、2雌)及贵州罗甸(蝌蚪)标本。
成体:雄蛙体长57mm,雌蛙体长77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5。体窄长而扁平;头顶扁宽,头长大于头宽;吻端较尖,突出于下唇;鼻孔极近吻端,鼻间距小于眼间距;吻棱平置达鼻孔,颊部略向外侧倾斜;眼颇大,眼间距略小于或几乎等于眼径;鼓膜大而清晰,距眼后角近;犁骨齿列在内鼻孔内前缘,平置,左、右列之间相距较远;舌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细长,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;指端有大的吸盘,其腹面边缘有马蹄形沟,
第一指吸盘较小;指长顺序3、4、2、1,第四指略短于第三指;指间一般无蹼或略显蹼迹,指侧均有缘膜;关节下瘤小而明显,指基下瘤明显;掌突3个,有的不显。后肢细长,约为体长的1.7倍,后肢前伸贴体胫跗关节达吻端或鼻孔,左、右跟部重叠,足显然比胫短;趾端与指端同,但吸盘略小,指、趾吸盘背面可见到“Y”形迹;第三趾略短于第五趾;趾间具蹼,缺刻深,第四趾外侧蹼达远端第一关节下瘤或第一、第二关节下瘤之间,其余各趾以缘膜达趾端;外侧蹠间蹼不甚发达;关节下瘤很发达,蹠部有成行小疣;内蹠突细窄,外蹠突小。
皮肤较光滑,头顶部皮肤与头骨相连;背面满布均匀很小的痣粒;颞褶平直,达肩部逐渐消失。胸腹部、体侧及股下方密布扁平圆疣。
背部为棕色或棕灰色,一般有6条明显的深色纵条纹,一对始自吻端,一对始自上眼睑前端,最外侧的一对沿颞褶平直向后,有的断续成点斑,排列相缀成行,若干标本在深色条纹之间,又有浅的细条纹;有的个体体背面为“X”深色斑;四肢横纹清晰,股后方有与斑腿树蛙相同的网状斑纹;上唇缘有白色的细线纹。腹面白色,咽喉部具棕色小点,少数标本腹面也有小斑点。
表245 无声囊泛树蛙成体量度(云南河口)
Table 245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Polypedates mutus (Smith) (Hekou, Yunnan)
单位:mm
项目 10♂♂ 5♀♀ 项目 10♂♂ 5♀♀
体 长
SVL 52.0—62.8
56.9 76.5—76.8
76.7 鼓 膜
TD 3.2—4.0
3.5
6.2% 4.2—4.5
4.4
5.7%
头 长
HL 17.3—22
19.5
34.3% 26.3—26.5
26.4
34.4% 前臂及手长
LAHL 25.0—31.0
29.7
52.2% 37.2—37.2
37.2
48.5%
头 宽
HW 15.5—19.7
17.5
30.8% 22.8—24.2
23.5
30.6% 前臂宽
LAD 3.5—5.0
4.4
7.7% 5.9—6.0
6.0
7.8%
吻 长
SL 8.3—10.3
9.2
16.2% 11.5—12.0
11.8
15.4% 后肢长
HLL 84.0—104.0
95.0
167.0% 123.0—127.0
125.0
163.0%
鼻间距
INS 3.8—4.6
4.3
7.6% 5.2—5.5
5.4
7.0% 胫 长
TL 27.8—320
30.9
54.3% 39.5—41.4
40.5
52.8%
眼间距
IOS 6.2—7.8
6.9
12.1% 8.5—9.3
8.9
11.6% 胫宽
T W 5.0—6.5
5.6
9.8% 8.2—9.2
8.7
11.3%
眼睑宽
UEW 4.4—5.6
4.8
8.4% 5.5—6.4
6.0
7.8% 跗足长
TFL 34.0—44.0
39.3
69.1% 48.7—51.0
49.9
65.1%
眼 径
ED 7.0—8.5
7.9
13.9% 8.8—9.2
9.0
11.7% 足 长
FL 22.5—26.0
24.6
43.2% 31.9—33
32.5
42.4%
第二性征:雄蛙体较小;第一、第二指背面基部有白色婚垫;无声囊;有雄性线。
蝌蚪:体形与斑腿泛树蛙相似。第37—39期蝌蚪头体长18mm,尾长31 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6;体肥实,吻圆,眼大位于头的两极侧;尾鳍高而薄,尾末端细尖。出水孔大,位于体左侧下方;肛孔斜开于下尾鳍基部右侧。口宽,唇乳突在下唇中央微缺,乳突上均无色素,唇乳突一排,参差排列;口角处有副突;唇齿式为I:4+4/III,上唇齿的第一、第二排均长,第二排仅中央略断裂几乎相连,下唇齿3排,均较长;角质领适中。生活时背面灰黄色,尾后半段深棕色;眼有一圈金黄色的虹彩,颇为特殊,而且从小蝌蚪至变态期蝌蚪均清晰(斑腿泛树蛙蝌蚪的虹彩为棕黑色,无金黄色圈),眼间小白点清晰;已具后肢者背面的斑纹已略出现。
表246 无声囊泛树蛙蝌蚪10个量度(贵州罗甸)
Table 236 Measurements of ten tadpoles of Polypedates mutus (Smith) (Luodian, Guizhou)
单位:mm
头体长
SVL 17.1—17.8
17.5 尾 长
TaL 27.4—33.4
31.4
180.0% 跗足长
TFL 3.5—6.6
体 高
BH 9.5—10.5
10.0
57.1% 尾 高
TaH 9.5—11.1
10.4
59.4% 发育时期
(Gosner,1960) 第37—39期
体 宽
BW 9.3—11.3
10.4
59.4% 口 宽
MW 4.2—4.7
4.3
24.6%
变异:据刘承钊、胡淑琴(1961: 249)记载,1957年在云南西双版纳采到的27只雄蛙均无声囊;背部多有“X”形斑;,体长39—56mm。1958年5—7月在云南景东县无量山采到标本100只(雄蛙78只、雌蛙22只),雄蛙背部有“X”形斑者50只约占64%, 7只背部有清晰斑纹或不清晰斑纹,其余13只斑纹不明显;检查的60只体长41—52mm的雄蛙中,无声囊者11只,有声囊在口腔两侧具声囊孔者有45只,有声囊但只左侧有声囊孔者有4只。1958年7月中旬至8月初,在云南河口城郊和玛隍堡采到29只(雄蛙25只、雌蛙4只)体长40—53mm的标本,雄蛙中有声囊和背部有“X”形斑者17只,无声囊及背部均有6条深色纵纹者8只。1958年8月初,在河口薄竹管采到24只(雄蛙22只、雌蛙2只)体长52—63mm的标本,雄蛙均无声囊、背部都有6条深色纵纹。
此外,1960年在广西龙州武德采获43只体长50—63mm的标本(其中雄蛙29只,雌蛙14只),背部有6条深色纵纹者23只,有“X”形深色斑者17只,斑纹不规则者3只,雄蛙均无声囊;吻较尖长,胫跗关节前伸达吻端等特征与云南河口薄竹箐的相同。1963年在贵州罗甸、兴义采到雄蛙50只体长41—54mm的标本,均无声囊,背部有“X”深色斑者14只,有6条深色纵纹者33只,斑纹不规则者3只;雌蛙14只中,背部有“X”形斑者8只,有6条纵纹者5只,不规则者1只。
由上述可见,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标本中体背部色斑、声囊与声囊孔的有或无以及体形大小等性状都存在着一定的变异。
成体:雄蛙体长57mm,雌蛙体长77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5。体窄长而扁平;头顶扁宽,头长大于头宽;吻端较尖,突出于下唇;鼻孔极近吻端,鼻间距小于眼间距;吻棱平置达鼻孔,颊部略向外侧倾斜;眼颇大,眼间距略小于或几乎等于眼径;鼓膜大而清晰,距眼后角近;犁骨齿列在内鼻孔内前缘,平置,左、右列之间相距较远;舌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细长,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;指端有大的吸盘,其腹面边缘有马蹄形沟,
第一指吸盘较小;指长顺序3、4、2、1,第四指略短于第三指;指间一般无蹼或略显蹼迹,指侧均有缘膜;关节下瘤小而明显,指基下瘤明显;掌突3个,有的不显。后肢细长,约为体长的1.7倍,后肢前伸贴体胫跗关节达吻端或鼻孔,左、右跟部重叠,足显然比胫短;趾端与指端同,但吸盘略小,指、趾吸盘背面可见到“Y”形迹;第三趾略短于第五趾;趾间具蹼,缺刻深,第四趾外侧蹼达远端第一关节下瘤或第一、第二关节下瘤之间,其余各趾以缘膜达趾端;外侧蹠间蹼不甚发达;关节下瘤很发达,蹠部有成行小疣;内蹠突细窄,外蹠突小。
皮肤较光滑,头顶部皮肤与头骨相连;背面满布均匀很小的痣粒;颞褶平直,达肩部逐渐消失。胸腹部、体侧及股下方密布扁平圆疣。
背部为棕色或棕灰色,一般有6条明显的深色纵条纹,一对始自吻端,一对始自上眼睑前端,最外侧的一对沿颞褶平直向后,有的断续成点斑,排列相缀成行,若干标本在深色条纹之间,又有浅的细条纹;有的个体体背面为“X”深色斑;四肢横纹清晰,股后方有与斑腿树蛙相同的网状斑纹;上唇缘有白色的细线纹。腹面白色,咽喉部具棕色小点,少数标本腹面也有小斑点。
表245 无声囊泛树蛙成体量度(云南河口)
Table 245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Polypedates mutus (Smith) (Hekou, Yunnan)
单位:mm
项目 10♂♂ 5♀♀ 项目 10♂♂ 5♀♀
体 长
SVL 52.0—62.8
56.9 76.5—76.8
76.7 鼓 膜
TD 3.2—4.0
3.5
6.2% 4.2—4.5
4.4
5.7%
头 长
HL 17.3—22
19.5
34.3% 26.3—26.5
26.4
34.4% 前臂及手长
LAHL 25.0—31.0
29.7
52.2% 37.2—37.2
37.2
48.5%
头 宽
HW 15.5—19.7
17.5
30.8% 22.8—24.2
23.5
30.6% 前臂宽
LAD 3.5—5.0
4.4
7.7% 5.9—6.0
6.0
7.8%
吻 长
SL 8.3—10.3
9.2
16.2% 11.5—12.0
11.8
15.4% 后肢长
HLL 84.0—104.0
95.0
167.0% 123.0—127.0
125.0
163.0%
鼻间距
INS 3.8—4.6
4.3
7.6% 5.2—5.5
5.4
7.0% 胫 长
TL 27.8—320
30.9
54.3% 39.5—41.4
40.5
52.8%
眼间距
IOS 6.2—7.8
6.9
12.1% 8.5—9.3
8.9
11.6% 胫宽
T W 5.0—6.5
5.6
9.8% 8.2—9.2
8.7
11.3%
眼睑宽
UEW 4.4—5.6
4.8
8.4% 5.5—6.4
6.0
7.8% 跗足长
TFL 34.0—44.0
39.3
69.1% 48.7—51.0
49.9
65.1%
眼 径
ED 7.0—8.5
7.9
13.9% 8.8—9.2
9.0
11.7% 足 长
FL 22.5—26.0
24.6
43.2% 31.9—33
32.5
42.4%
第二性征:雄蛙体较小;第一、第二指背面基部有白色婚垫;无声囊;有雄性线。
蝌蚪:体形与斑腿泛树蛙相似。第37—39期蝌蚪头体长18mm,尾长31 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6;体肥实,吻圆,眼大位于头的两极侧;尾鳍高而薄,尾末端细尖。出水孔大,位于体左侧下方;肛孔斜开于下尾鳍基部右侧。口宽,唇乳突在下唇中央微缺,乳突上均无色素,唇乳突一排,参差排列;口角处有副突;唇齿式为I:4+4/III,上唇齿的第一、第二排均长,第二排仅中央略断裂几乎相连,下唇齿3排,均较长;角质领适中。生活时背面灰黄色,尾后半段深棕色;眼有一圈金黄色的虹彩,颇为特殊,而且从小蝌蚪至变态期蝌蚪均清晰(斑腿泛树蛙蝌蚪的虹彩为棕黑色,无金黄色圈),眼间小白点清晰;已具后肢者背面的斑纹已略出现。
表246 无声囊泛树蛙蝌蚪10个量度(贵州罗甸)
Table 236 Measurements of ten tadpoles of Polypedates mutus (Smith) (Luodian, Guizhou)
单位:mm
头体长
SVL 17.1—17.8
17.5 尾 长
TaL 27.4—33.4
31.4
180.0% 跗足长
TFL 3.5—6.6
体 高
BH 9.5—10.5
10.0
57.1% 尾 高
TaH 9.5—11.1
10.4
59.4% 发育时期
(Gosner,1960) 第37—39期
体 宽
BW 9.3—11.3
10.4
59.4% 口 宽
MW 4.2—4.7
4.3
24.6%
变异:据刘承钊、胡淑琴(1961: 249)记载,1957年在云南西双版纳采到的27只雄蛙均无声囊;背部多有“X”形斑;,体长39—56mm。1958年5—7月在云南景东县无量山采到标本100只(雄蛙78只、雌蛙22只),雄蛙背部有“X”形斑者50只约占64%, 7只背部有清晰斑纹或不清晰斑纹,其余13只斑纹不明显;检查的60只体长41—52mm的雄蛙中,无声囊者11只,有声囊在口腔两侧具声囊孔者有45只,有声囊但只左侧有声囊孔者有4只。1958年7月中旬至8月初,在云南河口城郊和玛隍堡采到29只(雄蛙25只、雌蛙4只)体长40—53mm的标本,雄蛙中有声囊和背部有“X”形斑者17只,无声囊及背部均有6条深色纵纹者8只。1958年8月初,在河口薄竹管采到24只(雄蛙22只、雌蛙2只)体长52—63mm的标本,雄蛙均无声囊、背部都有6条深色纵纹。
此外,1960年在广西龙州武德采获43只体长50—63mm的标本(其中雄蛙29只,雌蛙14只),背部有6条深色纵纹者23只,有“X”形深色斑者17只,斑纹不规则者3只,雄蛙均无声囊;吻较尖长,胫跗关节前伸达吻端等特征与云南河口薄竹箐的相同。1963年在贵州罗甸、兴义采到雄蛙50只体长41—54mm的标本,均无声囊,背部有“X”深色斑者14只,有6条深色纵纹者33只,斑纹不规则者3只;雌蛙14只中,背部有“X”形斑者8只,有6条纵纹者5只,不规则者1只。
由上述可见,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标本中体背部色斑、声囊与声囊孔的有或无以及体形大小等性状都存在着一定的变异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股后有网状斑;外侧指间无蹼,第四趾外侧蹼达远端第二、第三关节下瘤之间与斑腿树蛙极相似,但本种背面一般有六条纵纹;雄蛙无声囊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在海拔340—1100m的丘陵、山区,多栖息于水塘边杂草间、稻田秧苗间、田埂边草丛或泥窝内以及污水池、粪地边的石缝内。繁殖期随地区和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异,多在5—7月;卵泡多产在稻田、水塘边的草丛、灌林枝叶上或潮湿的泥窝内、石穴旁。蝌蚪在稻田、水塘等静水域内发育生长,当年即可完成变态成幼蛙,幼蛙营陆栖或树栖生活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 云南(南部和西南部,如腾冲、盈江、陇川、临沧、景东、景洪、勐腊、屏边、河口等)、贵州(德江、贵定、罗甸、望漠、兴义)、广东(博罗及西部沿海地区)、海南(昌江坝王岭、乐东尖峰岭、陵水吊罗山、)、广西(兴安、资源、龙胜、龙州、田林岑王老山、上思十万大山)、海南(陵水吊罗山);
分类讨论
讨论 Smith (1940b)依据缅甸北部(12雄、18雌)标本定名为Rhacophorus mutus
(=Polypedates mutus),其描述简单,以背部有4条深色纵纹、雄蛙无声囊为主要特征与分布较广的R. leucomystax (=Polypedates leucomystax)相区别。刘承钊等(1960a)研究后,认为云南河口等地标本与R. mutus (=Polypedates mutus)的特征相符合而区别于习见的Rhacophorus leucomystax,云南河口标本应为无声囊树蛙R. mutus;同时指出,在野外工作时听到R. mutus发出的鸣声与R. leucomystax的一样,清脆而响亮,但确又无声囊。声囊的有或无在同一居群中同时存在的情况在其他种类(如云南屏边的Rhacophorus omeimontis)也有所发现,这一情况提出了声囊的有或无是否属于变异问题?尤其是Rhacophorus mutus和R. leucomystax在分类学上种群内的变异和地区性的变异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。因此,本种是否为有效种?如果确实是有效种,那么同域分布的本种和R.leucomystax之间的隔离机制又是什么?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。本书采用泛树蛙属Polypedates为有效属名,本种学名应为无声囊泛树蛙Polypedates mutus。
(=Polypedates mutus),其描述简单,以背部有4条深色纵纹、雄蛙无声囊为主要特征与分布较广的R. leucomystax (=Polypedates leucomystax)相区别。刘承钊等(1960a)研究后,认为云南河口等地标本与R. mutus (=Polypedates mutus)的特征相符合而区别于习见的Rhacophorus leucomystax,云南河口标本应为无声囊树蛙R. mutus;同时指出,在野外工作时听到R. mutus发出的鸣声与R. leucomystax的一样,清脆而响亮,但确又无声囊。声囊的有或无在同一居群中同时存在的情况在其他种类(如云南屏边的Rhacophorus omeimontis)也有所发现,这一情况提出了声囊的有或无是否属于变异问题?尤其是Rhacophorus mutus和R. leucomystax在分类学上种群内的变异和地区性的变异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。因此,本种是否为有效种?如果确实是有效种,那么同域分布的本种和R.leucomystax之间的隔离机制又是什么?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。本书采用泛树蛙属Polypedates为有效属名,本种学名应为无声囊泛树蛙Polypedates mutus。